欢迎光临中国食品监督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维权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监督动态 | 食品曝光 | 供求
您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监督网 >> 健康提示 >> 大众保健 >> 女性保健 >> 浏览健康提示
红糖对女人更好 红糖的功效
来源:综合    更新时间:2014年01月06日    关注度:     【字体:

      白糖与具有民族特色的红糖不可同日而语。红糖含蔗糖95%左右,颜色呈暗黄色至红棕色,是用我国传统工艺生产的糖,现多产于浙江、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红糖传之于中医古籍,唐《新修本草》中在“甘蔗”条下有如下记述“……取法以为砂糖,甚益人”;公元1596年,李时珍撰著的《本草纲目》中“砂糖”条下记载:砂糖“和脾缓肝”“补血,活血,通淤以及排恶露”。据资料记载,一千克红糖含钙900毫克、铁100毫克,而钙、铁又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2000年在全国营养学术会议上,笔者报告了有关研究结果———用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发现红糖含有十分丰富的微量元素成分,其中有些微量元素具有强烈刺激机体造血的功能。

红糖的排毒、化淤、止痛、补血功效

顽皮的小孩子被蜜蜂蛰了,伤口处马上又红又肿,疼痛难熬,着急的父母把一些红糖,融化后涂在红肿处,不一会疼痛就会减轻,红肿也会逐渐退却。

妇女产后身体多淤,且八脉空虚,每致腹痛。凡偏淤者,医生常处以生化汤、失笑散或金铃子散,并嘱在药煎好后以红糖调服,目的在于利用红糖“通淤”或“排恶露”的作用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据说有一女青年,因长期患病,身体瘦弱。她怀孕后担心自己承受不了,经采用中国传统的食疗方法,设计以温热补虚寒的“对症之食”:给她吃糯米酒酿卧鸡蛋以及加有红糖和芝麻的小米粥等食物,结果不仅产下了健康的婴儿,而且身体比产前还结实健康。

中医营养学认为,性温的红糖通过“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来发挥补血作用。相对而言,白糖虽味甘,然其色白,性平,故其补血的效果远不及红糖。因此家庭常备红糖并食之,对身体是大有裨益的。

红糖的美容功效

日本美容界每年花巨资对中国的民间配方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找到安全又具疗效的美容新方法。近年,日本研究人员从中国古方及日本江户时代歌姬常用的“红糖排毒美白疗法”中得到启发,对红糖的天然成分及药理进行分析,发现从红糖中提炼的天然成分用在美白功效方面比时下流行的激光祛斑、果酸祛斑等方法更具安全性,疗效更彻底。红糖中蕴含的胡萝卜素、核黄素、烟酸、氨基酸、葡萄糖等成分对细胞具有强效抗氧化及修护作用,能使皮下细胞排毒后迅速生长,避免出现色素反弹。还原健康细胞,真正做到美白从细胞开始。

由于红糖能够进入有毒细胞内,将过量的黑色素从真皮层中导出,通过全身的淋巴组织排出体外。同时,“糖蜜”的强抗氧化功能能够对受损细胞进行彻底修护,还原健康细胞。既排毒又修护、从源头阻止黑色素的生成是“红糖排毒白滑系列”能够在日本美容界及艺能界引起轰动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寒冷干燥的秋冬季节,皮肤会因失水而全身瘙痒,当用红糖水来洗擦、清洁皮肤后,可以有效地减轻干燥、瘙痒的感觉。 红糖的种种特殊功效

红糖的种种特殊作用,主要得益于它的天然成分。据香港皮肤研究中心的皮肤医学专家们20年来的潜心钻研,发现红糖中蕴含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对肌肤的健康、营养有着独到的功效:

1. 红糖中所含有的葡萄糖、果糖等多种单糖和多糖类能量物质,可加速皮肤细胞的代谢,为细胞提供能量。

2. 红糖中含有的叶酸、微量物质等可加速血液循环、增加血容量的成分,刺激机体的造血功能,扩充血容量,提高局部皮肤的营养、氧气、水分供应。

3. 红糖中含有的部分维他命和电解质成分,可通过调节组织间某些物质浓度的高低,平衡细胞内环境的水液代谢,排除细胞代谢产物,保持细胞内、外环境的清洁。

4. 红糖中含有的多种维他命和抗氧化物质,能抵抗自由基,重建和保护细胞基础结构,维护细胞的正常功能和新陈代谢。

5. 红糖中含有的氨基酸、纤维素等物质,可以有效保护和恢复表皮、真皮的纤维结构和锁水能力,强化皮肤组织结构和皮肤弹性,同时补充皮肤营养,促进细胞再生。

6. 红糖中含有的某些天然酸类和色素调节物质,可有效调节各种色素代谢过程,平衡皮肤内色素分泌数量和色素分布情况,减少局部色素的异常堆积。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孕期饮食:六吃六不吃
下一篇文章:妇科知识:苦味食物经期不宜多吃
中国食品监督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中国食品监督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监督网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中国食品监督网 |网管QQ| 2717366628 345615198 196037503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食安在线网络】
ICP备05007910号-1
站点访问量统计: